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

Six Evolutions - Bach: Cello Suites

「這部音樂作品究竟蘊含了何種力量,直到三百年後的今天,仍然持續在艱難的時刻指引我們?」馬友友於第三度錄製的巴哈《大提琴組曲》專輯發行前夕,在他的網站上提出這個問題,而他則透過深具力量的演奏,回答了他自己的疑問。 仍經常在音樂會中演奏《大提琴組曲》的馬友友認為巴哈的音樂包含了「無窮變化」,而巴哈也致力於「了解大提琴的可能性」。這六首大提琴組曲譜寫於巴哈人生中唯一不用為教會作曲的時期,馬友友表示:「我認為那些年可說是他的休假期間,換句話說,那些年裡他可以開心地嘗試:『在這個能做所有實驗的實驗室裡,我可以做些什麼呢?』」馬友友也補充道,巴哈不僅在這些組曲中實驗了大提琴本身的能力,也實驗了音樂的表達能力,甚至探索了自然與人性的概念。 以下便一讀馬友友為我們解說每部組曲以及他的個人詮釋。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1 in G Major》 「第一號組曲是我四歲時學的第一部組曲。對我來說,它描繪的是自然界的某種東西或者是水──一種變化無窮的東西。不過第一樂章中出現了有趣的部分,它在中間停下,然後又重新以更強烈的方式展開。這是巴哈反覆實驗的敘事情節之一,跟我們社會的脈動沒有什麼不同。」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2 in D Minor》 「這部組曲的第一樂章是我五歲時在巴黎演出的第一首曲子。跟大多組曲一樣,第二號組曲擁有如同頭部、心臟和雙手的結構,第四樂章薩拉邦德舞曲是心臟、小步舞曲和吉格舞曲則是雙腿。它的第一樂章同樣有停頓,你可以聽到像是有人不斷努力試圖達成什麼目標,卻被打敗了,但音樂仍持續奮進。不過,這部組曲以充滿希望的樂音結束。直到今天,這還是我最喜歡的組曲之一。」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3 in C Major》 「當你發現一首充滿純然喜悅的曲子時是多麼美妙,那是純粹的喜悅和禮讚,對於人類成就的喜悅和禮讚,對於大自然恩賜的喜悅和禮讚。在第三號組曲中,你能充分感受到這種表達──展現了巴哈想要理解大提琴一切可能性的渴望。」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4 in E-Flat Major》 「在三部組曲之後,巴哈認為自己已經完全了解大提琴了,但接著他自問:『大提琴能做到我想要它做的事情嗎?』於是從第四號組曲開始,他拓展大提琴的能力,也開始嘗試不同結構,帶領你進入陌生的領域。這是一項驚人的成就。在這部組曲中,我們在他的帶領下進入了神妙的境地。」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5 in C Minor》 「我們知道巴哈對某些管風琴的能力限制感到挫折,不過大提琴也一樣。來到第五號組曲時,他決定要做出更豐富的音樂,但是大提琴辦不到,那你知道他怎麼做嗎?他把其中一弦調降音調,如此一來他便能探索更多不同情緒。他還開拓了組曲的形式──前奏曲不只是純粹的即興,他還加入了賦格曲,在那個時代是最複雜的曲式結構。而接下來的每首舞曲樂章都像穿過蟲洞一樣,帶領你進入了不同維度。」 《Unaccompanied Cello Suite No. 6 in D Major》 「巴哈認為他已經對大提琴瞭若指掌,但他還希望大提琴能做到更多。於是他為多了一弦的大提琴譜寫出第六號組曲,他終於找到一種樂器來實現他的願望。現今我們使用大提琴來演奏這部組曲,但因為音域較廣,在大提琴上很難演奏。巴哈這麼做的目的不是炫技,而是為了打造結構。在這部組曲中,他有如天籟的樂聲讓你感受至美超然的境界與恢弘的禮讚。這是一項令人難以置信的成就。完成第六號組曲後,他沒有再寫第七號組曲,因為第七天是用來休息的,那天是安息日。」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