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ck to Black

Back to Black

製作人 Mark Ronson 還記得 Amy Winehouse 為〈Back to Black〉填詞的情景。2006 年初,他們在紐約一間錄音室裡工作,那是兩人合作的第一天,Mark Ronson 給了她一台 CD 隨身聽,裡面有這首歌的鋼琴曲,Amy Winehouse 就到房間後面花了約一小時寫詞。等她回來時,已寫出這首既悲淒又滑稽、還浪漫得無可救藥的傑出詞作。不過由於副歌歌詞不押韻,Mark Ronson 要求她改寫「我們只說了再見,但我像是死了千百遍」(We only said goodbye in words, I died a hundred times) 這段歌詞,而她只是面無表情地看著他:歌詞就是這樣,她不知道要怎麼改。 坦率直接的《Back to Black》,其動人之處在於 Amy Winehouse 不斷試圖戰勝自身痛處,彷彿用帶刺鐵網將傷痛包覆起來,不讓任何人觸及它的核心。專輯顯而易見受到靈魂樂的啟發:裡面有摩城風格的銅管樂聲 (〈Rehab〉、〈Tears Dry On Their Own〉)、60 年代女子組合式的情歌 (〈Back to Black〉) 以及自然和諧的編曲 (〈You Know I'm No Good〉),後者很大程度要歸功於伴奏的布魯克林樂團 The Dap-Kings。 但 Amy Winehouse 的音樂風格,無論是舞台呈現,抑或其磁性的唱腔,才是她的音樂與眾不同的關鍵。向舊日情懷致敬的同時,她仍是那個忠實做自己、愛說廢話自嘲的千禧世代。在下一世代學會以挖苦諷刺、迷因和假正經的宿命論來排解自身痛苦之前,我們就有了 Amy Winehouse,她的率性歌詞超乎想像得直接,《Back to Black》的銅管伴奏還吸引了懷舊靈魂樂迷和爵士愛好者,不過它的態度其實更接近饒舌音樂。是的,她很幽默,但她絕對不是鬧著玩的。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