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mework

Homework

「把專輯取名叫《Homework》(家庭作業),其實就是因為我們真的是在家錄音,超級便宜的器材加上超級隨心所欲的態度,就是想搞些酷東西出來。」(The Homework title relates to the fact that we made the record at home, very cheaply, very quickly, and spontaneously, trying to do cool stuff.) Daft Punk 成員 Thomas Bangalter 在 1997 年 6 月號 (也是專輯發行同年) 的音樂雜誌《CMJ New Music Monthly》上說道。 而 Daft Punk 的確辦到了。《Homework》這個「酷東西」正如專輯代表曲目〈Around the World〉之名,引爆了一股席捲全球的 French House 浪潮,以為歐洲只有 Eurodance 與 Big Beat 等風景的世人耳中,被強勢灌入了這股新活水——早期電子舞曲的「重複節拍」元素,到了 Daft Punk 手中被昇華為「重複美學」。〈Around the World〉以機械化人聲複誦了整整 144 次曲名,〈Teachers〉在結束前段對「先驅者」與「規訓者」的點名後,便在溢滿全曲的頑固節拍中落幕,還有〈Phoenix〉重複擊打的 Hi-hat (腳踏鈸) 節奏。何以 Daft Punk 這些不脫電子音樂「點頭」節奏元素的曲目,在發行 25 週年後仍是眾人心中不墜的派對金曲?或許關鍵即在他們拼貼各式音樂元素,卻未因此破壞整體聽感的巧手。 臨摹 G-Funk、翻玩「Disco 之父」Giorgio Moroder 旋律手筆,讓人想起龐克編曲的直線鼓擊,更別提當中竄動的 Acid 與 Funk 樂句,〈Da Funk〉一曲便足可說明 Daft Punk 如何以五分半的時間汲取元素、炮製金曲,而非淪為一本廉價報紙剪貼簿。開啟日後「Alive」經典系列巡迴之名的〈Alive〉,劇烈的重拍與迴響合成器效果卻在這首電子舞曲中形塑出了一種「類搖滾」的氛圍,每每在現場演出炸翻全場,而不僅只是平庸 DJ 式的「把你們的手舉起來」熱場呼告。而專輯中真的以〈Rock'n Roll〉為名的曲目反倒是 Daft Punk 對搖滾一詞的幽默戲謔,以熟悉的爵士鼓點,搭上彷彿極盡扭曲電吉他 Wah-Wah 效果的合成電聲,打造出一首縱橫夜店的史詩級舞曲。 談起 Daft Punk 的幽默戲謔甚至是反叛態度,除了那令人津津樂道的團名來由——《Melody Maker》雜誌樂評對組合前身的樂團表演批了句「就是坨在亂敲亂打的傻瓜龐克仔」(a daft punky thrash)——被兩人「從善如流」地挪為團名 Daft Punk (傻瓜龐克)。〈Revolution 909〉一曲更展現了他們的對抗態度,90 年代正興的街頭銳舞 (Rave) 派對文化不僅讓當時的英國政府定下了針對相關歌曲的法案,在 Daft Punk 所處的法國也有相類情景,於是曲中取樣的警笛蜂鳴以及「關掉音樂回家」(Stop the music and go home) 口白,便是他們對於法國當局污名電子場景的龐克式聲明與反擊。 Daft Punk 在 2021 年發表了名為《Epilogue》(終章) 的影片,戴著經典銀色頭盔的 Thomas Bangalter 在走向荒漠後被夥伴 Guy-Manuel de Homem-Christo 引爆,並且透過公關宣布解散消息。正如那聲爆炸的殘響,Daft Punk 的首張專輯《Homework》在 2022 發行屆滿 25 週年後,依然在所有樂迷的心中縈繞,超越電子音樂範疇的影響至今也依然不墜,以「倒放」手法再製〈Da Funk〉的專輯末曲〈Funk Ad〉,或許也成了多年後 Daft Punk 作品在音樂文化中循環不止的預示。

其他版本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