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如同陣痛後的新生,是 Pink Floyd 經歷重大轉變後的偉大產物。越過 1968 年前任主腦 Syd Barrett 離團留下的漫長陰霾,到 1971 年第六張專輯《Meddle》時期,他們從早期的迷幻質地,蛻變為擁有成熟聲響的前衛搖滾樂團,也因 Roger Waters 開始掌握創作主導權,使得 Barrett 時期濃厚的虛無主義色彩被政治性和哲學性的宏大主題所取代。《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既代表了 Pink Floyd 藝術視野的新高度,製作過程中理念超前的音樂工程運用,也革新了搖滾樂的表達形式,其壯闊、細節紛繁的聲響實驗不僅在 70 年代的前衛搖滾運動中有著旗幟性色彩,也影響了流行音樂的發展方向。 2003 年 Roger Waters 曾在《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30 週年的訪問中將這張專輯形容為「Syd 的餘燼」(「There is a residue of Syd in all of this」),雖然 Pink Floyd 憑藉《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藝術成果取得了「後 Syd Barrett 時期」最成功的階段性突破,但這位創始人卻依舊在無形中影響著他們。Barrett 的精神疾病,搖滾樂團波希米亞式放浪形骸的生活,加上長時間創作、巡迴演出造成的壓力,這些困擾著他們的問題給予了 Waters 等人強烈的創作動機。將自身的人生經驗抽象化,解讀人性、生死、時間和精神世界等根本性概念,如此革命性的創作挑戰在搖滾樂領域可謂前所未有,也令《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站在極高的起點上搭建起了後續的音樂框架。 作為搖滾史上的巨作,《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傳統」搖滾樂元素則較為平淡,取而代之的是如 Rick Wright 以電鋼琴彈奏的酷派爵士、合成器聲響以及說話聲的拼貼,還有 Ambient 與 Dub 音樂的質感,就連樂團彷彿要大肆搖滾一番時 (如〈Any Colour You Like〉或是〈The Great Gig in the Sky〉中發狂嘶吼般的演唱),音樂中則強調著音色質地和氛圍,也標誌著搖滾樂與電子聲響的結合。相比在《Meddle》中塑造〈Echoes〉這樣朦朧而隱晦的史詩長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表達方式則更簡練直觀,也更直擊心靈,Roger Waters 甚至羅列了一系列問題,以採訪的形式向錄音室工作人員提問,從「你最喜歡的顏色是什麼?」到「你害怕死亡嗎?」,由淺入深,錄下眾人的回答穿插在歌曲之中,將形而上的音樂語言具體化。 《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對「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 製作方法的運用在搖滾樂領域有著開創性意義,〈Money〉就是其中的典範之作,收銀機開合聲,零錢叮咚作響和變化跳躍的貝斯聲線,共同構成一幅奇趣的節奏聲場,以達到對物質崇拜、消費主義戲謔的批判。Pink Floyd 在這張專輯中充分實踐了「具象音樂」理論奠基者皮埃爾·舍費爾 (Pierre Schaeffer) 的音樂幾何學,利用傳統器樂以外的聲響素材創造出擁有立體感和沉浸感的音樂空間,為「取樣」(Sample) 這一如今已十分常見的創作手法,提供了頗多的經驗借鑒。 70 年代多軌錄音技術飛速進步,前衛搖滾、藝術搖滾得以展開對高細節度的追求,Genesis 的《Nursery Cryme》、David Bowie 的《Hunky Dory》等都是這一時期的代表性作品。《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作為 Pink Floyd 第一張使用 16 軌磁帶錄音機錄製的專輯,同樣實現了 Roger Waters 等人空前的創作想像力,音訊工程師 Alan Parsons 和助理 Peter James 等製作人員都能施展技能,〈Time〉開場收錄自古董鐘錶店的環境音,以及〈On the Run〉中的奔跑聲就是這兩人親自收錄的聲音素材。專輯中銜接 intro 和 outro 構成循環的心跳聲其實是低音鼓的模擬音色。〈Any Colour You Like〉中獨挑大梁的電子合成器音色,出自當時剛問世不久的 EMS VCS 3 合成器,與 Brian Eno 在 Roxy Music 同時期的專輯《Roxy Music》、《For Your Pleasure》中的做法不謀而合,也在 1997 年 U2 的《Pop》中展現了其跨時代的科技感。 雖然《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的主題宏大艱深,有著領先於時代的音樂性,但它在唱片市場上仍取得了不可思議的成功,僅英國本土就獲得了 14 次鉑金唱片銷量認證。藝術和商業的矛盾被 Pink Floyd 用衝上時代審美頂端的作品瓦解,在 1970 年代前衛搖滾的萬神殿中熠熠生輝。而《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作為「概念專輯」這一術語的先行者,在製作完整度、音訊工程規格、包裝設計和詞曲意涵多個方面,都定義了音樂專輯的藝術性和工業化高度,即使 MTV 等新興渠道後來居上,單曲在 80 年代後漸成為主流音樂消費的模式,但我們依然能在《OK Computer》時期的 Radiohead 及 Tame Impala 等樂團的專輯作品中發現《The Dark Side of the Moon》構築的框架雛形,接力延續著流行音樂的人文深度和概念廣度。

音樂錄影帶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