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A Million

22, A Million

在流行音乐的历史中,总有一些作品突破了传统的创作格局,以实验的姿态开拓全新声景,影响同时代乃至后代音乐的发展。美国独立乐队 Bon Iver 孕育五年而成的第三张全长专辑《22, A Million》便是如此,这张开先河之作使独立民谣在电子语境中获得重生。 Bon Iver 在 2006 年成立之初尚只有 Justin Vernon 一人,他在威斯康星州西部一座小屋中独居三月,创作出 《For Emma, Forever Ago》,以一把原声吉他,勾勒宛转悠扬的柔情曲调。而十年后的《22, A Million》携盛大的乐器编排回归,在独立民谣的音乐基调上,糅合爵士、电子、Hip-Hop 等多样风格,增添管乐、环境音效等元素,编织丰富的音响图景。Bon Iver 携手声音工程师 Chris Messina 尝试采用大量合成器、采样及音序器构成的电子 “喘息” 替代原声乐器,层出不穷的奇异音效为专辑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715 - CR∑∑KS》便延续了 Bon Iver 在 2009 年 EP《Blood Bank》中《Woods》一曲对于人声的处理,通篇的 Auto-Tune 音效使他的清唱听起来扭曲而充满故障,却又以高度精密的音轨唱诵着未来主义哀歌;而《21 M◊◊N WATER》接近尾声时交错的声音片段,亦在不合理中铺陈着恰到好处的编排。实验探索之余,Bon Iver 亦用这张专辑诉说了其长久以来关于生命与信仰的思考,开篇《22 (OVER S∞∞N)》便直抒胸臆:“你将在何处找寻真理”(Where you gonna look for confirmation)。而《33 “GOD”》与《666 ʇ》更是直白地以歌名表露歌曲与信仰的联系,并采样了 The Supreme Jubilees 的《Standing In the Need of Prayer》与玛哈莉雅·杰克森《How I Got Over》这两首福音歌曲。 有趣的是,Bon Iver 的实验之举在音乐人中掀起的浪潮,似乎比在歌迷中的反响更为巨大——无论是他与 Kanye West 、Nas、 Taylor Swift 等音乐人的跨流派合作碰撞出的火花,还是在《22, A Million》启发之下 Billie Eilish 呢喃式的唱腔、The 1975 电子音效交织的未来图景,Bon Iver 的影响力早已跨越各个流派,为整个乐坛吹来新风。

更多Bon Iver的作品

选择国家或地区

非洲、中东和印度

亚太地区

欧洲

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

美国和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