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

與其跟上年輕音樂人或潮流正盛的顯學樂風,徐佳瑩更傾向翻找從小吸取的養分——如〈準明星〉的音樂內涵就有 City Pop 搭配 House 重錘鼓點。這對現今樂壇來說是「復古流行」,但對徐佳瑩與共同製作人陳君豪來說,卻只是單純將過往對日系偶像的著迷文化再現,其中取樣木村拓哉的經典髮蠟廣告配樂也彰顯了這點。 徐佳瑩曾留下〈失落沙洲〉,或這次也有〈沒有第三者的分手〉如此典型的「La」式抒情曲,但她意圖打破大眾對她歌路既定印象的行動,早在上一張專輯《心裡學》中就透過〈病人〉、〈現在不跳舞要幹嘛〉展露,這或許也是華語樂壇創作歌手的生涯必經之路。從單純的寫歌創作,邁步至影響整張專輯甚至生涯風格的「製作」階段,例如主導專輯置入〈小寶貝〉這樣跟孩子對話、不到一分鐘看似「玩鬧」的隨性 demo,卻也寫意地表現了徐佳瑩有多會唱,加入 Jazzy、R&B 元素的嬉戲在樂壇中有多敢玩。 四年後的《給》加上了陳君豪豐厚的電子、編曲製作經歷,讓「玩音樂」一事有了舉重若輕的功底:〈切歌〉與阿爆及 Brandy 重唱出福音氛圍,也是徐佳瑩本身少見的聲嗓呈現致敬,除了 90 年代 R&B 女團的氣味,或許還會讓人聯想到張惠妹早期專輯的舞曲;同名曲〈給〉對北歐音樂編制與音色的諧擬,也會讓人直接在腦海中冒出 Björk 一派的實驗歌手,被陳君豪打趣地形容成去 KTV 沒人會點的歌——這確實是本來難以與徐佳瑩連結的新印象。歌曲中徐佳瑩嘗試轉換不同的聲音共鳴位置,以中文模擬冰島語,從發出沒有特殊意義的「給、給、給」聲響,進化為歌詞中「給予」的意涵,也讓徐佳瑩反思自己一路走來得到的眾多,是時候回饋給眾人的溫暖。 當然,玩心之外,曾在成名作〈身騎白馬〉嘗試的新舊融合,這次在與鼓王黃瑞豐合作的〈二日醉〉便再次重現。以鄧麗君的經典名曲〈酒醉的探戈〉為引,結合老上海曲調與爵士基調,為悲情歌給出了相對前衛的詮釋,也造就了跨時代與地域性的探索與嘗試。 《心裡學》時期或許只是徐佳瑩想突破自我,稍微觸碰暗黑題材、蹦跳曲風的嘗試,但《給》中的大跨步,或許早在入圍 2021 金曲獎最佳單曲製作人獎的〈以上皆非〉裡就達陣成功了,工業電子、808 鼓機拼貼出的暗黑 art pop,給了彼時聽眾一個徐佳瑩會走到哪的問句,還有歌詞本身釋出的自我質疑,或許都在《給》的多彩之中得到了完滿的自信與解答。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