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 episodes

《阿米小酒馆》是一档轻松愉快的谈话节目,主题泛艺术、泛文化,每期邀请青年学者、艺术家、音乐家等文化行业工作者,聊聊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创作。
主理人:米同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策展硕士,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在读,艺术从业者,古典乐评人。
公众号:傅小敏Emi,入听友群请加微信mitongxue003
合作联系或意见反馈请致信:ffranland@gmail.com

阿米小酒‪馆‬ 米同学Emi

    • Society & Culture
    • 5.0 • 1 Rating

《阿米小酒馆》是一档轻松愉快的谈话节目,主题泛艺术、泛文化,每期邀请青年学者、艺术家、音乐家等文化行业工作者,聊聊他们的观察、思考与创作。
主理人:米同学,巴黎第一大学艺术策展硕士,复旦大学艺术哲学博士在读,艺术从业者,古典乐评人。
公众号:傅小敏Emi,入听友群请加微信mitongxue003
合作联系或意见反馈请致信:ffranland@gmail.com

    op.47 一个展览与四场音乐会: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

    op.47 一个展览与四场音乐会: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的一年里,我花了些时间做了一个创业项目,之前的节目里有简单提到,我和朋友一起创建了一个策展小组,叫PREWORK。我们目前是以游牧画廊的形式,带着年轻艺术家的作品去到不同城市的不同空间,共同呈现基于场域属性和本土文脉的主题群展,同时我们也会在上海的空间为我们的艺术家举办个展。2023年我们分别做了两场群展和两场个展,本期节目就与我们的第二场群展有关。这个展览是在秋天的北京开幕的,闭幕的时候北京已经下雪了。展览所在地是故宫景山片区内位于沙滩北街3号的拾院空间,它是一座由建筑师改造的传统四合院,由于平时经常举办小型音乐沙龙,拥有绝妙的声场,所以我这次在策展的时候就希望借这个场地来探讨视觉艺术与音乐的联觉经验。
           这个展览的标题是《偷窃时间 Tempo Rubato》,正是引用了古典音乐术语“Tempo Rubato”,这个短语在意大利语中本意为“被偷窃的时间”,但在音乐领域它被翻译为“自由节奏”、“弹性速度”、“伸缩处理”,指演奏者刻意无视节拍的严格框限,但整体上并不影响全曲架构:比如允许有些音符时值略延长,另一些则相应缩短,后者的部分时值被前者夺走,以补偿其延长所占用的时间。因此轻重缓急全凭演奏者的审美标准及其操控时间的能力,严整有序则协和动听,脱轨失序便怪诞崎岖。罗兰·巴特赞美演奏者在行进中于某些节点所做的速度处理,他认为偶尔的延迟甚至拖沓彰显的是独属于演奏者自身的“内在节奏”。如同肖邦擅长在乐曲中营造某种失序,他所揭示的却是潛藏在规则下的另一种节奏,那是一条无声涌动的暗流,是浑然自洽的秩序。
           受到Tempo Rubato对节奏与秩序的启发,展览《偷窃时间》除了展示四位青年艺术家在创作中持有的内在节奏以外,我们还策划组织了四场音乐会,请到四组演奏者,让他们用音乐来回应四位艺术家风格各异的作品。比如开幕式上,我们请到羽管键琴演奏家江禹杉来弹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利用这种对位法语言来映照廖斐作品中对于对称性的执着;11月10号,我们请到小提琴家王慧莲、爵士吉他演奏家夏季、摇摆舞者Awozi用声音和身体的自由律动,来呼应梁浩杰在创作中即兴生成的线条和色彩;11月18日晚上,青年演奏家司沅以钢琴勾勒法国印象主义至当代极简主义的音乐光谱,她用一系列独奏曲目来共鸣杨乙嘉的幻想与梦境;最后在展览的闭幕式上,来自央音的弦乐组合吾境四重奏呈现的勃拉姆斯《降B大调第3号弦乐四重奏》,则协同苏家喜充满沉思与内省的作品,带领我们共同体验了一场晚期浪漫派的林中散步。
           在四场演出结束后,我们分别设置了对话环节,由于大多数艺术家无法来到现场,所以我和我的同时便以代言人的名义,向演奏家们转达了艺术家的提问,实现了双方的隔空对话。接下来的节目里,大家会听到四场音乐会和四次对话内容的声音片段,在聆听了部分演奏之后,音乐家将与我们共同探讨有关时间和创作的各种问题。
    完整版的四场对话详见“PREWORK”公众号(微信号:preworkprework)
    ————以下为本期节目时间轴————
    1:50 展览主题介绍:什么是“Tempo Rubato”?
    5:05 羽管键琴家江禹杉演奏巴赫《平均律键盘曲集》第一本(节选)

    10:50 观众提问:羽管键琴和钢琴的区别是什么?
    13:06 艺术家廖斐的提问:听平均律时可以播放古尔德的演奏听一整天,这是我唯一可以听一整天的专辑,那为什么

    • 1 hr 4 min
    op.46 大地艺术怎么做?怎么展示?与艺术家程之初对谈

    op.46 大地艺术怎么做?怎么展示?与艺术家程之初对谈

    大家好,最近我在上海苏州河畔的博艺欣空间(Atelier Bois)为艺术家程之初策划了个展“大地之灰”(The Grain of Land),借此对她的两个大地艺术项目做了一次文献式的梳理。在本期节目中,我邀请了艺术家程之初和来自复旦大学文史研究院的铁梅作为嘉宾,共同来介绍和讨论这两个大地艺术项目,聊聊创作过程中发生的精彩故事。同时我们也试图探讨关于大地艺术本身的问题,比如大地艺术作品如何在城市空间中展出,或者是否真的有必要在城市白盒子里面展示大地艺术;以及,当我们在讨论大地艺术的时候,我们是否还要回到作品原发的第一现场,而不是在第二现场去想象曾经发生过什么。
    以下是本期节目内容索引
    02:00 关于“大地之灰”展览的背景04:37 阿那亚项目的创作源于对“冻海”现象与潮汐的好奇09:07 用七天潮汐表叠加而成的“水墨画”11:20  “以水画水”的创作手法12:15 舟山项目旨在解构灰色本身13:45 如何理解自然中的秩序与混乱16:42 为了找石头如何选址?19:02 在创作中像渔民一样观察气象22:58 给石头起一些充满想象的名字:流星、抹茶、豆腐与日本羊羹25:12 石头也是一种生命形式?26:36 以平铺的方式呈现展览,希望观众也能俯身阅读石头29:20 大地艺术有没有必要在城市展览空间中呈现?35:49 特定场域(site specific)的创作与大地艺术(land art)的界限在什么地方?38:00 大地艺术节一定要与当地发生联系吗?43:20 大地艺术节:地方永远是真正的或者最终的目的47:05 以录像形式呈现大地艺术的可能性?53:18 第一现场现场作品要怎么在第二现场的白盒子空间里展示?
    嘉宾介绍:
    程之初,常驻上海和伦敦,先后于2017和2019年获得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的本科和硕士文凭,艺术实践包括绘画、装置、家具、场域和大地艺术等多种艺术形式。
    铁梅,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
    BGM:
    潮汐之歌-黄雨篱
    Loom-Ólafur Arnalds / Reykjavík Recording Orchestra
    更多艺术家及展览相关信息敬请关注“PREWORK”微信公众号,或添加微信“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参与更多互动交流。

    • 59 min
    op.45 不求登堂,入室即可|“家中无人”展览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

    op.45 不求登堂,入室即可|“家中无人”展览艺术家与策展人对谈

    大家好,好久不见。最近我和几位朋友在上海衡复地区的老洋房内做了一个名为“家中无人”的群展,集中展示了五位90后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他们是常城、程之初、韩倩、刘珂和李琢恒。我们通过绘画、影像、装置和设计家具等媒介,呈现了一个以“家宅”为单位的人类和非人类者共生或伴生的情景,讲述了一部家庭级别的“变形记”。本期节目录制期间恰逢刘珂从重庆来到上海,我邀请他同另外两位艺术家一起来聊聊各自的创作理念和参展体验。我很喜欢本次展览中我们为了同一个目标无私合作、纯粹共创的状态,不知道以后大家各自会走向什么样的道路,希望我们未来都能记住这个春天。
    03:24 刘珂:学习艺术的契机是被有情绪和感染力的作品触动
    09:21 李琢恒:艺术不在于艺术之内,而在于艺术之外
    18:03 PREWORK的成立初衷是为呈现年轻艺术家和年轻艺术从业者的多种面貌
    30:13 布展需要打磨空间和作品的关系 
    47:24 艺术和生活的悖论:“混死混穷”的所谓艺术家生活究竟值不值得过?
    51:14 常城:艺术家不是一种工作,绘画与诗歌就是自己想表达的生活方式
    53:51 职业艺术家有什么含义与起源?
    58:44 “Artist”直译成“艺术家”模糊了职业身份和创作状态
    1:01:20 策展人到底是服务于艺术家,还是可以站在台前成为一个明星?
    1:05:06 艺术市场中的“圈层”关系:是一种圈地自萌行为?
    1:11:15 大开脑洞的未来展览形式
    BGM:edbl / Tilly Valentine - Symmetry
    更多艺术家及展览相关信息敬请关注“PREWORK”微信公众号,或添加微信“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参与更多互动交流。

    • 1 hr 16 min
    op.44 言说不可言说者:与贺秋帆谈乐评写作

    op.44 言说不可言说者:与贺秋帆谈乐评写作

    大家好,本期节目是应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之邀,向听友们介绍贺秋帆老师的新著《不可重复的瞬间:古典音乐聆听巡礼》。作为古典乐爱好者,我在从事主业之余,也在学习音乐评论的写作。我认为写音乐和写其他形式的艺术作品同样困难,因为听懂/看懂作品已经很难,审美体验过于微妙复杂,将私人感受转化为文字更是难上加难,本期我们就与贺老师一起聊聊如何书写和言说音乐。遗憾的是由于技术上的障碍,节目录制效果不佳,贺老师的声音仿佛旧唱片般混沌遥远,还请各位听友多包涵。
    开头文字摘自贺秋帆《一个匈牙利人在芝加哥:弗里茨·莱纳的立体声唱片》(《不可重复的瞬间》,广西师大出版社·新民说,第426-428页)
    4:55 从《看电影》和《三联·爱乐》说起,如何踏入电影、音乐评论写作的职业道路;
    10:15 出身汉语言文学专业,若没有虚构的才能,怎样安放自己写作的梦想?
    11:05 编著《爱乐CD经典》一书;
    14:50 1999-2006年是第一阶段,专注于版本比较,顺应唱片行业之变;2007-2012年第二阶段,聚焦于音乐家个案,文章收录于《洗耳恭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1:30 2013-2017第三阶段关注面扩大到以国别为限,梳理某个音乐家群体、学派的历史源流;
    27:20 乐评写作的直称之难:如何描述音乐本身?
    35:35 乐评写作的转译之难:如何言说自己的聆听体验、主观感受,如何看待通感的问题?
    41:40 写作时设想的目标读者是谁?
    46:08 乐评写作的评判之难:今天褒贬臧否还是批评者的职责吗?价值排序依然重要吗?
    51:20 如何保持鲜活的感知能力和言说的热情?
    55:50 艺术家的生平和际遇是影响对其作品进行评判的要素吗?
    1:00:45 关于柴小协、贝小协的几个版本比较;
    1:07:10 乐评写作的自知之难:一首乐曲、一张唱片要听到何种程度方能下笔?
    1:09:20  “我希望你们拥有这样的人生,某个音乐我不聆听它,我不演奏它,我的生活就无法继续下去;如果你不演奏它也可以活,那你应该去做别的事情。”
    BGM:Leonid Kogan & Emil Gilels - Sonata No.9 In a Major, Op. 47 “Kreutzer”, II. Andante Con Variazioni (Live, March 29, 1964, Leningrad)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

    • 1 hr 19 min
    op.43 艺术有性别吗?展览《她们与抽象》现场带逛

    op.43 艺术有性别吗?展览《她们与抽象》现场带逛

    大家好,好久不见!过去半年忙着写论文,展览匆匆地看,没能沉下来仔细讨论内容。最近恰逢西岸美术馆新展《她们与抽象》开幕,我为《艺术新闻》11月特刊写了三篇介绍这个展览的小文章,遂有许多感悟想在看展过程中与大家分享。本期节目邀请到我的好朋友之初作为嘉宾,之初是一位艺术家,从事绘画、装置、大地艺术等媒介的创作,她将从创作者的视角出发述说她观看作品时的思考。
    02:00
    展览空间设计的一个小巧思
    展览《她们与抽象》的策展主旨与亮点
    索尼娅·德劳内(Sonia Delaunay)的作品和生平
    《电棱镜》与《西伯利亚大铁路和法国小让娜的散文诗》
    13:38
    “摄影的新视野”单元
    琼·米切尔(Joan Mitchell)的抽象表现主义绘画《再见之门》
    海伦·弗兰肯塔勒(Helen Frankenthaler)的《春天河岸》
    关于艺术创作中的偶然与控制
    27:48
    玛塔·潘(Marta Pan)《柚木》与《柚木:莫里斯·贝雅的芭蕾舞》
    34:50
    奥蕾莉·内穆尔(Aurelie Nemours)的纸本水粉系列作品
    不同纹理和深度的黑色
    作品《基石》、《线条》
    44:21
    热娜薇芙·阿斯(Geneviève Asse)的生平介绍
    《石碑》系列与维克多·谢阁兰(Victor Segalen)的诗集《碑》
    50:30
    安·维罗妮卡·詹森斯(Ann Veronica Janssens)的装置《玫瑰》
    53:20
    莉迪亚·奥村(Lydia Okumura)的装置《无题III》
    55:10
    一些观后感:关于女性或两性的小讨论
    更多内容请见公众号“傅小敏Emi”,微信搜索mitongxue003加入听友交流群(请备注来源),欢迎参与互动。

    • 1 hr 7 min
    op.42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交流会|串台一树闲谈

    op.42 沃尔夫冈·提尔曼斯交流会|串台一树闲谈

    本期与位于深圳的《一树闲谈》聊了聊我们都很喜欢的艺术家沃尔夫冈·提尔曼斯(Wolfgang Tillmans)。关注提尔曼斯的摄影和展览已经有很多年了,不久前发过一篇关于他的作品悬挂方法的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在文末获取链接。
    嘉宾:米同学主播:Lavi,Shane,Val听众:听众1,曹象,阿毛
    章节提要:00:00:29 嘉宾介绍00:01:00 Val的选择理由00:01:35 大家的第一印象00:07:00 特殊的展览呈现方式00:24:56 出版物的编排方式00:26:18 Tillmans的创作轨迹00:28:47 Tillmans的目光00:30:34 对照1:Thomas Demand00:33:28 「垂危物」00:37:26 Tillmans的抽象作品00:40:55 摄影学习的阶段00:47:01 多才多艺00:48:44 Tillmans作品的现时性和永恒性00:52:36 对照2:川内伦子00:53:38 一直站在鸡蛋的一边00:54:34 现场观众1:《Wako6》01:01:04 现场观众2:与绘画的关系01:03:42 固化的手法和新的范式01:08:38 作品和展览取名01:11:29 Tillmans目光是脆弱的01:12:23 END
    相关链接:
    Wolfgang Tillmans的网站
    听歌可去Wolfgang Tillmans的SoundCloud
    New Yorker的专题文章《The Life and Art of Wolfgang Tillmans》
    米同学的文章《再谈沃尔夫冈•提尔曼斯的作品悬挂方法》
    「垂危物」来自哈尔·福斯特《来日非善》
    音乐:Rofeu-Rays of gold

    • 1 hr 13 min

Customer Reviews

5.0 out of 5
1 Rating

1 Rating

Top Podcasts In Society & Culture

Inconceivable Truth
Wavland
Soul Boom
Rainn Wilson
Stuff You Should Know
iHeartPodcasts
This American Life
This American Life
Call It What It Is
iHeartPodcasts
Unlocking Us with Brené Brown
Vox Media Podcast Networ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