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Wanderer

The Wanderer

趙成珍的第五張專輯《The Wanderer》,藉舒伯特以困難著稱的 C 大調幻想曲 D 760 作品——別稱「流浪者幻想曲」——標題命名,似乎也貼近他一路來的旅程。成長於韓國首爾、2012 年移居巴黎和柏林的趙成珍,在 2015 年波蘭華沙舉行的「蕭邦國際鋼琴大賽」上,成為了首位贏得首獎的韓國鋼琴家。往後,他以頂尖鋼琴家的身份啟航,穿梭於洛杉磯華特·迪士尼音樂廳、紐約卡內基廳等世界級演奏場地,帶來成熟而細膩的演出。《The Wanderer》是他首次收錄不只一位作曲家的作品,趙成珍告訴 Apple Music:「我一直想錄一張有多位作曲家的專輯,但要抓到他們之間的共通點卻很不容易。而錄製單一作曲家的音樂,相對來說比較容易掌握他們的個人特色,但舒伯特、貝爾格、李斯特顯然都有自己的獨特之處。」與 Apple Music 的訪談裡,趙成珍解釋自己如何接受這項挑戰,並逐一介紹專輯收錄的樂曲。 《Fantasy in C Major, Op. 15, D. 760 “Wanderer"》(舒伯特 C 大調幻想曲,D 760 作品 15「流浪者」) 「這首『流浪者幻想曲』連舒伯特本人彈起來都不容易,甚至稱之為『魔鬼可以彈』的曲子,可見其中的技巧有多麼困難。以舒伯特 1816 年的藝術歌曲〈流浪者〉為題的第二樂章,聽起來像是一位來自陰鬱地方的流浪者,正在追尋希望和幸福;而第四樂章聽起來卻相反地自信、活潑。第一樂章則介於第二樂章和第四樂章之間,氣勢英勇,卻也不乏內省的時刻。第三樂章是三拍子的圓舞曲,聽起來像是過去正統維也納圓舞曲想像中該有的樣子。整體來說,『流浪者』的形式自由,樂章之間沒有明顯的分隔,聽起來像是一整個大樂章。舒伯特嘗試了許多在當時很前衛的想法。」 《Piano Sonata, Op. 1》(貝爾格鋼琴奏鳴曲作品 1) 「這首奏鳴曲是貝爾格的第一首創作曲。寫這首的時候他大概才 20 多歲,跟我現在 25 歲的年紀差不多,然而這首曲子真的令我心生崇敬。這首和舒伯特、李斯特的作品一樣都是奏鳴曲,卻以『發展的變奏曲』的概念來詮釋——調性上有一種非常不穩定的感覺,但事實上真的就是 b 小調。這張專輯中的三部作品有一個共同點,皆在有限的主題中展現創新之處。比如說舒伯特的『流浪者』,第一樂章開始就以很特殊的節奏開場,一路延續到結尾。而貝爾格無論在節奏上的變換或是幾個主題,都展現出大師般的才氣,完成這部極具說服力的作品。我覺得貝爾格的奏鳴曲複雜而細膩,表達深刻的神秘感,但同時也有浪漫寧靜的段落,還有複音音樂的層面穿插其中。因此,這首曲子會喚起不同的感覺,好像可以聽到不同作曲家的影子:有些片段聽起來像巴哈,之後又感覺像華格納。你可以聽見荀白克作為老師對貝爾格的影響,卻又不掩蓋貝爾格自己的個人特質。」 《Piano Sonata in B Minor, S. 178》(李斯特 B 小調鋼琴奏鳴曲,S. 178) 「這首李斯特的奏鳴曲時長超過 30 分鐘,我第一次獨奏演出已經九年前了,而現在這首對我來說已經有很不一樣的感覺。這是我當時彈過最長的一首單一曲子,當然還有穆索斯基的《展覽會之畫》;然而李斯特的奏鳴曲更像一首史詩,我還記得當時自己躍躍欲試彈奏的樣子。這首曲子可以算傲視所有古典鋼琴曲目,像是一個表現複雜訊息的綜合體。雖然李斯特從來沒有這樣說,許多段落卻不禁讓人聯想到歌德《浮士德》裡的角色「梅菲斯特」;有時候它聽起來像是一篇自傳,表達的是整個人,而不是一天中的某個部分。李斯特是一位創作功力和演奏技術皆深厚高超的鋼琴家,但這首奏鳴曲卻結束在一個安靜的音符上。每次我彈到結尾,就像是暮鼓晨鐘般地告訴我:『記得你終將一死。』儘管我現在才 25 歲,就深深體會到這首曲子所蘊含的生死奧義。」

選取國家或地區

非洲、中東和印度

亞太地區

歐洲

拉丁美洲與加勒比海地區

美國與加拿大